1、美联储动态:不宜过度解读美联储“
鹰派”
发言。
3月25日,美联储
鲍威尔接受NPR采访时,提到
货币
政策的
转向(在
美国经济复苏和通胀目标“取得
实质性进展”之后,美联储将逐步减少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(MBS)的购买规模),该发言被(国内)市场认为是“鹰派”。
我们认为,将其解读为“鹰派”发言、甚至解读为美联储已经开始讨论“缩减”QE,是不够准确的。
第一,鲍威尔的发言是透过媒体采访发布的,属于非正式媒介。
且鲍威尔的发言主要是回应主持人非常有针对性的提问,而非主动提及。
第二,鲍威尔的表述是非常谨慎和克制的。
鲍威尔并未使用“Taper”(紧缩)一词,而是用“GraduallyRollBack”,旨在传递“不急转弯”的信号。
更不用说,其一直强调要看到“实质性进展”才会撤回非常规政策。
且其在前一日的发言,对于通胀是看淡的,认为美国通胀率偏低是一种长期性现象。
第三,3月25、26日美国
三大股指维持涨势,其发言并未造成股市“
恐慌”。
对于美联储货币政策“急转弯”或者“过早转弯”的担忧,尚无必要。
一方面,美国经济基本面(尤其是就业)距离
疫情前水平仍有差距,美联储至少需要“按兵不动”以维持对经济的支持。
另一方面,美联储愈发重视与市场的沟通,叠加“平均通胀目标制”又为政策转向提供了一层缓冲,有理由相信美联储会尽可能做到温和、缓慢、透明,以维护自身的信誉、杜绝市场“恐慌”及其造成的金融风险。
后续,在美联储政策转向的判断上,我们建议关注三大因素:
疫苗、就业和通胀。
发达
国家疫情整体
边际
改善,美元年内
涨幅全部回吐相对于新兴市场的失控,
发达国家出现疫情整体边际改善。
有外界疫苗追踪显示,全球27个最富裕国家中,超过三分之一
的人接种了新冠疫苗,而这些国家的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11%。
随着疫苗注射加速开展,发达国家经济稳步复苏,4月MarkitPMI显示
美欧主要国家制造业景气度维持高位,
美国和英国服务业PMI大幅改善,也带动发达国家股市涨幅明显超过发展中国家。
在欧洲主要国家之中,英国疫苗普及率最高,经济势头也最强劲,而德国政府已将今年的GDP增幅预期从1月份所料的3%上调到了3.5%,可以看出疫苗普及对于经济复苏的作用较大。